ad1

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变革

导读:又一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入局汽车赛道:京东日前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一款新车,引发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跨界近年来屡见不鲜,背后蕴含哪些产业逻辑?深度融合又将如...
2025-10-23 21:12 · 中国网  宋元明清   阅读量:14869   
   

又一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入局汽车赛道:京东日前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一款新车,引发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跨界近年来屡见不鲜,背后蕴含哪些产业逻辑?深度融合又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

“跨界”成为车圈关键词

打开京东App,自主定义一台“好车”——从“聪明贴心”的功能设计,到“安心守护”的性能配置,再到告别“电量焦虑”的续航方案,消费者均可参与新车共创。

依托电商平台的消费洞察与销售渠道优势,京东“驶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数据显示,两天时间已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

这是平台企业跨界入局的一个缩影。华为凭借在ICT领域深厚的技术与产品积累赋能车企,小米选择全栈自研技术路线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服务众多国内外合作伙伴……

跨界融合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也为企业自身拓展新增量。以华为为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成为其重要增长极,与赛力斯、北汽等合作推出的问界、享界等车型热销,足见协同创新带来的加法效应。

靠什么支撑这场跨界浪潮?

广阔的大市场基础不言而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渗透率持续攀升,已接近五成。

成熟的产业链赋予强大底气:从金属材料、传感器到车身架构,我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依靠产业集群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当跨界成为常态,融合开辟新空间,一条协同技术驱动、产品迭代、需求再造、平台赋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正展现出广阔前景。

产业边界不断拓展

越来越多企业跨界“驶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同时,汽车产业边界也因融合而持续拓宽。

今天,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正逐步演变成智能出行终端,甚至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

能识别多种方言和混合语序指令,会捕捉情绪;智能座舱内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及时预警疲劳驾驶;下班回家路上,通过车机与智能家居互联,提前打开家中空调,调节到适宜温度……车是出行工具、是生活助手,“车联网”也从概念走进现实。

“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如今更演进为一个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部部长朱一方告诉记者。

以产品为牵引,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新技术的跨界交融也在加速。

从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到智能座舱、车载系统,一台车上集合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基础元器件、通信、基础软件等众多前沿技术也以汽车为载体推进落地应用。

这一次,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则发挥其在用户洞察、零售渠道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就是要围绕一辆车,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跨界资源整合。

一方面,突破行业壁垒,加强跨界碰撞,让各领域创新主体更深入地融合;另一方面,用数字进行管理,让市场指导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车圈普及,更好响应用户需求,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跨”出市场新空间

当前,跨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让跨界更好“跨”出市场、赢得未来?

持续加强创新攻关——

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一个个技术突破都离不开“链”上的合力攻关。

技术,永远是跨界的核心本领。

“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0月16日开幕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将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与此同时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积蓄人才发展动力——

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汽车人才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急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认为,智能网联人才全球性不足、技能迭代赶不上技术革新、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等挑战都提醒我们,没有人才的“领跑”,就没有产业的“领先”。

“要培养既能把握车辆设计的底层逻辑,又能理解人工智能的算法原理,既熟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又能驾驭数字化时代运营模式的跨界人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说。

培育产业协同生态——

“产业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的决战。”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周林认为,破局的关键就在于融合创新,深化生态协同凝聚发展活力,推动系统创新激活全局效能。

从“竞争”到“共生”,从“供需”到“协同”,推动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融合,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合作,形成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实现整体效能的换挡升级,从而助推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跃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滩涂夕照,把日子的褶皱抚平岭南行记
  • 下一篇:没有了
  • 推荐

    • 让“00后”新手放心买二手车,懂车帝汽车商城收获认可
      随着00后陆续步入职场,其用车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如何在积蓄有限的情况下,买到自己满意的车型?性价比更高的二手车成为00后不错的选择。近日,家住重庆的00后小谭在...
      2025-10-23 17:31
    • 中国持续领跑电动汽车和补能设施发展
      行业咨询机构罗兰贝格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去年,全球电动汽车使用量和补能基础设施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包括...
      2025-10-23 14:08
    • 埃尚A100C正式上市售价3.98—5.28万
      自宏光MINIEV火爆以来,大量的微型车型上市,各家车企纷纷推出自家产品。如今,柳州五菱新能源旗下品牌“埃尚汽车”,也正式发布首款车型埃尚A100C,基于A平台...
      2025-10-23 10:10
    • 接近量产状态小米YU7GT再次现身纽北赛道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取了一组小米YU7GT纽北测试谍照。可以看出,新车已经非常接近量产状态,并且从多次赛道测试来看,该车将十分注重性能方面。据悉,新车有望在...
      2025-10-23 06:04
    • 剧透2040年未来汽车:新能源车占比超80%,L3自动驾驶普及!
      “2028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将基本达峰,到2040年,在峰值基础上降低6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80%。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将基本完善,高...
      2025-10-23 02:43

    图文